教育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发布日期:2020/01/03 20:18:41 来源: 浏览次数:

党的十九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即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内在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放在第一位,并贯彻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办学方向与办学目标。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坚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体现国家教育意志、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和重要平台,当代大学生更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引导,是高校教育的题中之义。当今,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发展趋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以科学的、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既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求,也是为社会培育拥有健康价值观的建设者的需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能够承担引导重任的科学价值观。因此,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贯穿到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高校,教师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群体,教师的师德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健康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是培育学生积极向上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保障。一支德才兼备、与党同心同德的教师队伍,在做好传授知识的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能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领上做出表率。美国学者德怀特·艾伦就指出,高等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要使学生变得聪明;一个是要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那么,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危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弘扬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堂载体,是培育学生道德的有效途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面对当下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社会现状,高校思想政治课要更加接地气,更加注重学生诉求和期盼,让思想政治课适应现状,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实现引导学生在多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中进行鉴别和选择,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校园文化都是文化范畴内的重要元素,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又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所以,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学校目标、校风、传统习惯、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等,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营造知荣辱、明道义、讲正气、促和谐的校园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创新校园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践行,而不断丰富创新校园实践活动形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入脑入心的重要手段。社团是高校思想活跃、活动多样的重要校园文化,通过提升理论品格、塑造精神品质、打造活动品牌、固化价值品行等途径,让高校社团形成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团文化,通过社团文化熏陶,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开展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评选先进典型,邀请模范进校园,举办文化道德讲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打造精品文化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志愿服务也是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式。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与公益活动有效对接,传播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要培育大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坚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和“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遵循以大学生为本、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理念和以改进创新为途径四个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变成大学生的信仰,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要培育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坚持以大学生为本的原则。要体现以大学生为本的原则,就要求广大教育者设身处地为大学生着想,注重解决关系到大学生利益的实际问题,通过关心与关爱打开他们的心理屏障,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主动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三个方面内容,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理想信念是统一大学生思想、凝聚大学生力量的旗帜和向导,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升华,是引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原则,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抓住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筑牢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寻求多种途径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德树人的根本是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现阶段来说,以立德树人为理念就是要通过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特别是师德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教师要深刻认识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融入教师建设的各项制度,融入一切教育实践活动。高校要创新“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要围绕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各环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同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要坚持改进创新原则,借助新载体、开辟新渠道,运用新方法。实践新理念,唯有善于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规律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要善于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发挥电视和网络媒体等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解读,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到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所认同。如中央电视台每天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报道,以及网络上“为网络正能量点赞”的活动,就是通过平凡岗位上的先进感人事迹,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导大学生心灵的罗盘,促使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我国现代杰出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发出号召:“我们每个人要有做一座灯塔的信心,发放光明,照见自己的前途,同时又照耀他人,照耀社会,造成光明的世界。”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体力量,教育者要善于发掘每个大学生心底蕴藏的道德情感,引导大学生勇做灯塔、努力奋斗,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心灵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推广应用,互联网、智能手机对日常生活的渗透领域逐渐扩大,继而兴起的新媒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阵地,新媒体以其信息的海量性、方式的生动性、更好的互动性、更强的感染性,展现出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充分利用好微博、微信、校园网站等媒体平台的传播力量,通过新颖时尚的传播手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拍摄微电影、制作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情包、微信公众号、开展微博话题等,增加吸引力,达到学生广泛参与的目的。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不断创新渠道和载体,在方式和手段上与时俱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驰而不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达到最佳效果。